图书详情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ISBN:9787213060489
作者:Salman Khan 著 湛庐文化 出品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成年人、家庭教育书、
内容简介

MIT和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缘何放弃金融分析师工作投身教育事业?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至今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它为什么如此大受欢迎?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阐述属于未来的教育理念——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现行教育模式已有200余年历史,可汗认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免费、灵活、适合个体、全球共享的教育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本书中,他以“可汗学院”的成功为证,分析了当前教育各方面的缺陷和落后之处,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高效的新概念。
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而学习,教育才能*终达成其目标。
适合师生、家长及互联网文化爱好者。

编辑推荐

从远程指导表妹数学,到拥有163.3万订阅者的在线学习网站创始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家萨尔曼.可汗于2010年入选《财富》“全球40大青年才俊榜”,2012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影响力人物”。
可汗的头号粉丝比尔.盖茨为何表示“我认为你预见了教育的未来”?谷歌为何从150 000个投资方案中选出了可汗学院,并将其翻译为世界上*常用的10种语言?可汗学院的教学理念究竟缘何脱颖而出,成为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先锋力量?
金融界精英转投教育界的创业经历,为实现理想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美国课堂上也有应试教育,印度穷孩子也能分享人类智慧结晶。未来的教育,由学习者自己主宰。
中国教师报201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TOP 10。
《**财经周刊》2014年度十大商业图书。
湛庐文化出品。

在线试读章节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萨尔曼.可汗用质朴的笔触,诠释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并非科班出身,却能洞见教育的本质。他强调学生是教育主体,倡导个性化教育,并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定为教育的*终目标。他的先进思想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从未想过颠覆传统教育,却正在引领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陈劲,清华大学教授,原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

——阿尔.戈尔,美国前副总统

——穆罕默德.尤努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

他们说

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变化的需求。被动的学习方法早已过时,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在处理信息时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根据年龄划分成不同年级,制定统一的课表,希望学生能在这种“一刀切”的课程中学到点什么。这种教育模式在一百年前是否是最佳的我们已无从考究,但如今我们可以确信,它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但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惑,甚至是担心。光鲜亮丽的新技术不仅没有成为理想的教学工具,反而成了橱窗里摆放的无用装饰。
  从传统教育向新教育模式转变需要跨越一道鸿沟。在现代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有学生陷入这道鸿沟之中。瞬息万变的世界从未停止过革新的步伐;但如今,教育制度的改革却如冰川运动般缓步前行,稍有不慎还会误入歧途。日复一日,随着一堂堂课的结束,学校的课程体系愈发与学生的实际所需脱节。
  教育改革言之易行之难。但不管怎样,它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政客通过谈论教育改革来吸引群众的目光。而家长们更是对目前的教育之殇有着切身之感。他们既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达到某种界定不清却又规范严苛的标准,又害怕孩子被同班同学超过,甚至担心世界另一端的学生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这一现象就像在争论宗教问题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坚持己见,却又拿不出足以让他人信服的证据。教育体系应该更严密还是更松散?现在的考试次数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说到考试,我们如今的标准化考试到底是检测了学生们的长期学习效果,还是仅仅考察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还是在继续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
  我们成年人同样担心着类似的问题。当系统性的教育结束后,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又该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免思维变得懒惰和迟钝呢?我们离开学校后还能学习新知识吗?在哪里学?怎样学呢?
  这些有关教育的探讨都是积极健康的,思潮激荡、辩论交锋无疑奠定了教育在我们这个普遍联系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中的重要地位。问题是这些关注和探讨并没有转化成促进教育改革进步的实际行动。如果说有什么行动的话,也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这些政策可能有害而无益。
  获得卓越的教育成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学校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成功很难被复制或形成规模。尽管人们在教育上投入无数金钱和精力,但这一领域并没有得到太多进展和显著改善。甚至有人开始怀疑,现行的教育体系到底能否有所改进。
  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看清问题本质的大有人在。实际上,教育的目的无关升学率与考试分数,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在于挖掘人的潜力;教育的使命在于提升人的尊严。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