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专栏读者对象原定为青少年,却得到成人和青少年的一致喜爱,这得益于其诸多特点: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吴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历史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讲历史故事时,不曾妄开言论,不曾逞才使气,未曾沾染纤毫意识形态之论调。见解之持正,论史之谨慎,与中国历代史家所恪守准则一脉相承。即使是对于残暴的独裁者,吴姐姐也不吝排列他们的良政和善行,指责与激赏、恶行与善政,并行不悖;吴姐姐希望读者放下成见,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台湾畅销时间最长,获奖最多的历史读物。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容、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詠等一众名家倾情推荐
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
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行文之中,一叙一议,非惟多趣,亦极富见地,风流蕴藉,埋伏于轻松的历史故事当中,抹平成人与孩子阅读兴致的沟壑。
获奖一览
◎台湾金鼎奖推荐奖
◎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
◎台湾中国文艺奖章
◎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
◎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
◎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第一名
◎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这一整套系统完整的书,对象本是青少年,所以题名为《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
——罗兰
提升作文实力,从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开始!
培养阅读能力,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开始!
学习国语文必须从名门正派开始,就好像学习武功就要到少林寺或武当派,《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就是学习国语文的名门正派!
——侯文詠
这样一部书,使读者能兴趣无穷,又在读后余味不尽。
吴姐姐的故事,像是一棵大树,以中国的历史为干,引出许多枝叶。神话传说、科学发明、文学典故、名人轶事,都能如行云流水般,随着正史,被一一引带出来。
——刘墉
岳母刺背
岳飞在恩师周同的指导之下,武艺大进,岳母也时时勉励岳飞要做一个忠臣。
宣和四年(1122年),真定宣抚刘(jiá)招募敢死战士,岳飞就在父亲的祝福声中,踏出报效国家的第一步。
刘字仲偃,建州崇安(福建崇安)人,进士及第,曾经平定西夏,极有功绩,当他出长越州之时,方腊造反(方腊的故事本书前面说过),来势汹汹,各个州县都在做逃难的打算。刘刚正地说:“我为郡守,应该与本城共存亡。”
因此,刘加强守备力量,积极武装,城中官兵见刘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引发了同仇敌忾的心理,所以当方腊兵临城下,就被官兵打得落花流水,刘因此升为右殿直学士,召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
刘担任真定宣抚使,他手里拿着新兵名册,亲自主持点名编队工作,刘每喊一个名字,新兵就大踏步自队伍之中走出。
当刘喊到“岳飞”,他忽然眼前一亮,因为岳飞不但体格壮健,而且英气内敛,具有读书人的优雅气质。岳飞、岳飞,刘默默在心里念着,觉得这个名字似乎相当耳熟。
“你是不是那个能够挽三百斤弓,射出两百四十步箭垛的岳飞?”刘好奇地望着这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
“是的。”岳飞镇静地回答长官的问话,态度自然大方,彬彬有礼。
“好,那你担任本军的小队长。”刘兴奋地宣布。
于是,岳飞这位小队长开始了肃清盗贼的任务。
在相州,有两个巨盗,名叫陶俊、贾进和,他们有不少喽罗部下,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岳飞向刘请求给予一百名骑兵,消灭这一股盗贼。
岳飞先派一些官兵伪装成商人,到盗贼出没的地方去,不久,这批假商人果然被强盗逮住,强盗将他们编入队伍中。
接着岳飞就对这群强盗发动攻势,岳飞首先派了一百名官兵埋伏在强盗山寨的山下,然后亲自率领几十个骑兵去攻打山寨。强盗们眼见岳飞兵少势单,觉得容易对付,不当一回事地出来迎战。
只打了两三回合,岳飞假装打败,招呼自己的骑兵撤退,强盗们不疑有诈,蜂拥向前追赶,到了山下,埋伏的官兵突然出现,杀得强盗手忙脚乱,仓皇而逃。
这时,那些被强盗们收编的假商人在山寨中也采取了行动,乘陶俊、贾进和没有防备,两个盗首一举被擒。于是,相州这一股强盗便被岳飞平定了。
过了没有多久,岳飞忽然接到噩耗,原来他的慈父岳和去世了,一向孝顺的岳飞立刻奔丧,返回故乡,一面守孝,一面陪伴母亲,同时温习诗书,努力学问。
岳飞虽然在乡里,过着平静的日子,对于国家大事,仍然寄予无比关怀。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俘而去(这一段经过,本书前面交代得十分清楚),岳飞听到这一桩宋朝的奇耻大辱,难过到了极点,心脏仿佛要炸开似的,他决心禀明母亲,上沙场报效国家。
岳老夫人是个明理的母亲,她虽然万分舍不得孩子,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何况“从戎报国”也正是岳飞父亲岳和生前的愿望。
岳飞临走之前,岳母忽然心中忐忑不安,她和蔼地说:“我了解你甘守清贫,不贪浊富,可是,一个人一生之中,难保不受诱惑,不做一点糊涂事,我要在你背上刺几个字。”
岳飞一言不发,默默地跪在香案之前,脱去上衣,露出背脊。
岳母先拿起毛笔,在岳飞背上写了四个字,然后,取出绣花针顺着毛笔字迹刺上去。
绣花针刺入肌肤,岳飞本能地一抖,一颗颗豆大的血沫流满了背脊。“是不是很痛?”岳母亲切地问着。
“不痛,一点也不痛。”岳飞赶快接口。
“怎么可能不痛,你是担心娘手软刺不下去。”岳母心中其实一滴一滴在流血,她比岳飞本人还痛,但是,她就是要让岳飞有这一段刻骨铭心、痛彻心肺的回忆,永远不要忘记母亲的教诲。
岳老夫人终于咬紧牙根把“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刺好了,再将醋墨涂上,这四个字就永远留在岳飞的背脊上,也深深地烙印在岳飞的心坎之上。岳母在岳飞背上刺的字是“尽忠报国”,为什么有些书记载为“精忠报国”呢?这也许是因为宋高宗后来曾颁授御书“精忠岳飞”旗帜给岳飞,后人便将“尽忠报国”误为“精忠报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