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小鸟,你为啥飞得那样高?我觉得你长得好帅。你可不可以给我挠挠背?问你个事儿,小鸟……”如果你看到一只猫这样跟一只小鸟套近乎,你会怎么想呢?小鸟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不要让孩子们的单纯和善良被“老猫”们、“大灰狼”们利用!
《中国教育报·家教周刊》主编杨咏梅鼎力推荐!
我们都不要做“小红帽”
《中国教育报·家教周刊》主编 杨咏梅
“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应该是孩子们经常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听到的,问题是,受过这种教育的幼儿就不会跟陌生人走吗?联想到近日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搭错车或失联的年轻人尤其女大学生,成人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尚且如此堪忧,我们能对幼儿提防陌生人抱有过高期望吗?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老师们在某幼儿园进行了一次测试,29 名孩子中最小的4 岁差2 个月,最大的4岁9 个月。老师将孩子们分成两拨:一拨15 名留在教室里,另一拨14 名带到了阅览室。老师分别对两拨孩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然后离开了。结果是:两个陌生人都轻而易举地分别带走了两拨孩子。在经历了“被保安拦住”,然后“被班主任老师带回”并“进行批评”后,进行了第二次测试,结果另外两个陌生人又分别带走了近2/3 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测试之前对29 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其中28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不会跟陌生人走,理由是家里都说过很多遍了,只有一位爸爸答复“吃货,肯定走”。
家长充满自信的预估与出人意料的事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尽管有些孩子在第二次实验中没有跟陌生人走,但理由居然是“都吃过糖了呀,干吗还走?!”“老师要批评的”。如果下次陌生人的“鱼饵”是孩子喜欢甚至是渴望的,如果陌生人假惺惺地对孩子做出了种种“真善美”的承诺,单纯的孩子还会信任面前的陌生人”的。为什么不管怎么提醒和叮咛,小红帽还是会相信大灰狼呢?
这是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仅仅依靠平时家长、老师单纯的叮嘱、吓唬,甚至威胁,都是不管用的,孩子无法深刻理解“陌生人”“危险”“欺骗”等的真正含义。比如幼儿园老师询问孩子怎么会跟陌生人走的时候,有孩子斩钉截铁地说:“她说了,她是新来的老师,她就不是陌生人了!”就像“小红帽”相信“狼先生”所说:“如果你从我家穿过去,会更近一些。更何况,我家的那些旧卡车又不会吃了你!”
绘本的意义在于把抽象的陌生人、坏人、大灰狼等概念,形象地展示给幼小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读绘本故事,用他们熟悉的童话人物、故事情节,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帮助孩子真正把道理消化掉。
“小红帽”是孩子们喜爱的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对孩子们的影响可想而知。小红帽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它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明确地告诉孩子“小红帽”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做“小红帽”,才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