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闭塞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之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罪恶赞颂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必将灭亡的命运并通过青年一代的抗争使作品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并不怨他,她反而更加爱他。而且她相信这时候他依旧像从前那样地爱她。她的嘴唇还热,这是他刚才吻过的;她的手还热,这是他刚才捏过的。这证明了他的爱,然而同时又说明她就要失掉他的爱到那个可怕的老头子那里去了。她永远不能够再看见他了。以后的长久的岁月只是无终局的苦刑。这无爱的人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她终于下了决心了。
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唼喋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她渐渐地可以在黑暗中辨物了。一草一木,在她的眼前朦胧地显露出来,变得非常可爱,而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她就要跟这一切分开了。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满足了。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么人要来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条堕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爱怜地摩抚着它。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长篇小说《家》(《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1924年毅然冲破封建大家庭的樊牢,来到上海、南京和北京求学。1927至1928年间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死去的太阳》《家》《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于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参与《呐喊》《烽火》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以及《火》《第四病室》《憩园》等中长篇小说。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两度深入抗美援朝前线,创作了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作品,还写了一批记述出国访问见闻、感受的文章。晚年,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和反思“文革”的回忆录《随想录》的写作。他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