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人公黑奴汤姆叔叔信奉基督教,逆来顺受,并不愿反抗奴隶制,最后惨死在奴隶主的手里。而他的朋友,黑奴伊莉莎和她的丈夫哈里斯,从一开始就具有反抗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被卖掉,伊莉莎带着儿子逃跑了。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我们,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 19世纪畅销的小说,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部被广泛传阅的政治小说,不仅政治影响巨大,而且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黑人的《伊利亚特》”“美国抗议小说的基石”。
第一章 一位善良的人
二月,一个天气凛冽的傍晚,有两位绅士坐在肯塔基州P城一间客厅里推杯换盏。他们身旁没有仆人,彼此椅子也靠得很近,仿佛在一本正经地商量什么事情。
不过,其中的一位,严格说来,或许还够不上绅士身份。这人矮小粗壮,五官委琐,其貌不扬,衣饰过分讲究。粗糙肥胖的手指上戴了好几枚戒指;身上佩戴一条沉甸甸的金表链,上面系着一串光怪陆离的大图章。谈得兴浓的时候,习惯地把表链摇晃得丁当作响。言谈话语之中,还时不时夹带着各种亵渎神明的言词。
他的谈话对手谢尔比先生却有一副绅士仪表;他住宅的布置以及家务管理的情况,都表明他的家道小康,甚而至于殷实富裕。
“叫我看,事情就这么办吧!”谢尔比先生说。
“我可不能这样做生意,谢尔比先生。”另一个说。
“说实话,黑利,汤姆不比寻常。无论怎么说,肯定都抵得上这笔钱。他踏实可靠,又有本事,我整个庄园他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你是说像黑鬼子那样可靠吧。”黑利说着喝了一杯葡萄酒。
“那么,黑利,你想怎样成交这笔生意?”谢尔比尴尬地沉默了一会儿说。
“难道你就不能再匀上一个小子或者丫头?”
“得得,我一个也匀不出来。”
这时门开了,一个二代混血①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走进了餐厅。
“嗨,吉姆·克娄!②”谢尔比先生说着吹了一声口哨,丢给他一把葡萄干。“捡起来吧。”
孩子一蹦三跳地朝奖赏奔去。主人这时也朗朗大笑起来。“来,吉姆·克娄,给这位先生显显本事,学学得风湿病的卡德乔大伯走路。”
转眼之间,孩子灵活的手脚似乎残废得变了形。他驼起脊背,手里拄着主人的手杖,蹒蹒跚跚在屋里走着,并且学着老人的样子,左一口右一口地吐着痰。
两位绅士哈哈大笑起来。
“好,多棒的小后生!”黑利用手猛地拍了下谢尔比先生的肩膀。“搭上这个后生,我就了结这桩买卖。”
① 这里指有二分之一黑人血统的混血儿。
② 吉姆·克娄:原系对黑人的蔑称,但这里是戏称。
就在这当儿,一个二代混血的年轻女人,年纪约在二十五岁上下,走进屋里。
“什么事,伊丽莎?”主人问道。她停下脚步,犹豫不决地望着主人。
“对不起,老爷,我找哈利。”孩子一个箭步,窜到她跟前,拿起罩衣边沿里兜着的战利品让她看。
“好,那么把他带走吧,”谢尔比先生说。她于是怀里抱着孩子,急急忙忙退出屋去。
“老天哪,”黑利馋涎欲滴,转身冲着谢尔比说,“真是件好货色!我平生见过的丫头,少说也得千把个,可没有一个比这个漂亮。唉,这丫头你打算怎么卖?”
“黑利先生,她不出卖,”谢尔比先生说,“你就是拿出等身的黄金,我太太也不愿跟她分手。我说不卖就不卖。”
“那么,你总得给我搭上那个小后生吧,”黑利说。
“你要个孩子顶什么用?”谢尔比说。
“我有个朋友打算买进漂亮的小后生,养大了到市场上去卖。卖给有钱人,当个听差什么的。”
“我可不愿意卖掉他,”谢尔比先生若有所思,“不愿意把孩子从他妈妈手里夺走,先生。”
“哦,这我全懂。跟娘儿们打交道,我总是躲开她们。你把那女人支开一天或者一个礼拜左右怎么样;那时候,事情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办得利利索索——她回来时,一切都过去啦。你太太可以给她买副耳环,买件新衣服,或者买些小首饰,算作补偿。”
“我看不行。”
“上帝保佑你,是不行!”黑利说。
看来,这个话题引起了黑利的浓厚兴趣;在谢尔比先生若有所思剥着橘子的时候,他又带着恰到好处的踌躇满志说了起来。
“有一次,在新奥尔良,我就见过一个顶顶漂亮的丫头给这么毁了。买她的那个家伙不想买她的孩子;可她生起气来,怀里紧抱着孩子,嘟嘟囔囔,真叫人害怕。结果,他们抢走了她的孩子,又把她关起来,可她还是疯疯癫癫,唠叨个没完,不出一个礼拜就死啦。一千钱块算白搭了,先生,只是由于缺少手段——事情就是这样。发些慈悲,先生,这是我的经验。我告诉你说,先生,慈悲是我经营手段的顶梁柱。”
“那么,你是不是觉得你生意经营得好呢?”“啧,当然啦,先生,可以这样说。你瞧,但只做得到,我总是略微注意一下出手小孩子等等这类事情——把丫头们带走——这叫眼不见心不乱。等事情办利落,又有补偿的办法时,她们自然就习惯了。”
“那么,”两人剥了半天干果之后,黑利说,“你看怎么办?”
“这件事容我考虑考虑,跟我太太商量一下,”谢尔比先生说,“同时哪,黑利,如果这件事悄悄进行的话,那最好别让邻近的人知道,他们一旦知道了,从我这里买走奴隶的买卖就不会悄悄办成了。”
“哦,不会,绝对不会,自然不让人知道。不过,我告诉你,我可他妈的着急着哪,想尽快知道能办到什么程度。”他说着站起身来,披上大衣。
“那今晚六七点钟你来一趟,我给你个答复。”谢尔比先生说。接着黑利点了点头,走出大厅。
“我真想一脚把这个无耻的家伙踢到台阶下面去,”谢尔比见厅门关上后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他知道他占了我多少上风。然而现在,事情非如此不可了。伊丽莎的儿子也得这么办。我明白,这件事得跟妻子争执一番,就是汤姆的事,她也会不依不饶的。欠了债没想到会落个这样的下场,唉!”
在肯塔基州,也许能够见到最温和的奴隶形式。在那里,不像它南边各地区的农事那样,需要周而复始的紧张忙碌,主人也满足于一种更加缓慢的聚财方式。然而,在这种景象之上,却笼罩着一团不祥的阴影——法律的阴影。根据这些法律,只要善良的主人遭遇破产、不幸或者死亡,就可以随时改变奴隶的生活,使他们陷于痛苦。即使在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奴隶制度下,奴隶也不会有美好或者值得企盼的生活。
谢尔比先生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对周围的人平易而宽容,庄园上的黑人在物质享受上,也从来不缺少什么东西。不过,他大手大脚地做过投机生意,结果蚀本甚巨,很多票据落到黑利手里。这条不大的消息,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前面所述的那场谈话。
然而,事有凑巧,伊丽莎朝门口走来时,听到了谈话,知道黑利正向主人出价买什么人。出来以后,她很想在门口停下来听听,可是,那时太太正在呼唤她,于是只好匆匆离去。不过,她仍然认为自己听到的是要买她的儿子——难道听错了?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怦怦直跳,下意识之中抱紧了孩子。
“伊丽莎,你这个丫头,今天哪里不舒服?”太太问。
“哦,太太,”她说,一边坐在一把椅子上抽咽起来,“客厅里有个贩卖奴隶的跟老爷说话哩。”
“唉,傻孩子,就算有又怎么样?”
“哦,太太,你看老爷会把我的哈利卖了吗?”伊丽莎瘫倒在椅子里,抽搐地哭泣着。
“把他卖掉?不会的,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老爷从来不跟那些南方贩卖奴隶的打交道。只要奴仆们乖乖儿的,也从来不打算卖掉什么人。算啦,别难过啦。”
“好的,不过,太太,你怎么也不会同意——卖——卖——卖——”
“瞎说,孩子,我当然不会。你干吗这样说话?”
听到太太自信的口吻,伊丽莎一块石头落了地,开始给太太梳起头来。
谢尔比太太是个高贵的女人,既富有理性又具有道德情操。人们往往认为,肯塔基女人的特点在于心灵上的宽宏,但谢尔比太太还具有高尚的道德宗教情感,并且把这些情感身体力行、付诸实现。丈夫虽然没有表白自己有什么宗教品格,但对她的见解却似乎有些敬畏。自然,对于妻子为了仆人的舒适、教育和上进所做的种种善行,他丝毫不去约束。比方说,伊丽莎就是太太从小养大成人的,可谓太太的掌上明珠。这里,我们所描绘的伊丽莎,并不是出自幻想的素描,而是出自记忆。因为多年以前,我们曾经在肯塔基见过她。由于太太的庇护和照料,伊丽莎已经发育成熟,嫁给了邻近庄园上一个混血青年乔治·哈利斯。
于是,谢尔比先生跟奴隶贩子谈话以后,心头最沉重的负荷,在于必须向妻子透露拟议中的安排,在于必然遭到的纠缠和反对,而他也相信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然而,谢尔比太太对于丈夫的尴尬处境一无所知,而只了解他那大度仁慈的脾性。因此,面对伊丽莎的疑团,她一点儿都不信以为真,而且,由于忙着准备晚上出门拜客,这件事已经被她完全置之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