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太监弄乱的王朝
ISBN:9787559601575
作者:当年明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10(5年级)以上、成年人、历史地理、儿童文学(文字书)、
内容简介

当年明月著的《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太监弄乱的王朝增补版)》主要讲述了从洪熙年间到成化年间六十余年的历史。 朱棣之后,明朝迎来了两位明君——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朱瞻基,他们创造了长达十一年的仁宣盛世,国力增长,国家太平,造反的王爷朱高煦也只能以一个跳梁小丑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不成功的谋反运动。然而,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一位经历了皇帝——俘虏——皇帝的传奇般人生的天子、一位堪称明代第二强人的登场、明代第一位专权太监的乱政、骇人听闻的土木之变、皇上兄弟间的反目成仇,都使这个时代的事情更加光彩夺目,跌宕起伏。 到了成化年间,皇帝搞起了姐弟恋,大臣分成了五大武林门派,搅得这个朝代的朝政黑暗无比又百花齐放,混乱不堪又多姿多彩……

在线试读章节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不错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优选,但由于这些内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优选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绝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维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为什么不细说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估计大家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他们说

当年明月,畅销书作家,出版作品《明朝那些事儿》畅销十年,多次荣登各大网站图书榜单,累计销售超过10,000,000册,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兴趣,是中国图书出版目前通俗历史读物的先锋。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