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经》是一部关于“孝道”的专著。内容主要取自于《孝经》《论语》《诗经》等。本书对“孝”的内涵、意义、影响等做了全面的阐述,从各个角度对“孝”做了深刻的诠释;选取典籍中有关“孝”的精华,加以释义,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同时还以现代的视角进行分析,注入了现代思想的元素。本书编排了我国古今最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古时典范,也有今日楷模;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布衣苍生;既有名门士子,也有文人墨客。每个故事都经典感人,发人深省,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其中“徐庶侍母归曹”、“黄香扇枕温衾”“周公握发吐哺”等一些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生活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孝”发展到今天也具有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希望读者可以正确全面认识孝道,学习孝道,践行孝道,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将孝道发扬光大,为建设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本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由23位著名语文教研员审定并推荐,着重关注“素质成长”的励志版名著,是智慧熊联合教育权威出版商商务印书馆、童趣倾力打造。所有的编排都是丛阅读兴趣入手,就是为了让孩子愿意看,并能够很快地读进去。
★【无障碍阅读】
让孩子们有兴趣读和读上去不难。丛书将生僻词、重要人物、重点语句、引用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精评,促使孩子们更多、更好、更快地阅读;
★【精美彩色插图】
图文并茂的编排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增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
★【名师导学3-2-1】
全书导读使孩子知道所阅读图书的整个故事情节,做到了然于心。独特的导学提示让孩子们知晓名著应该读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学习文学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做到读有所得。
★【励志版名著】
本书有名言记忆版块,一句名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特别关注每一本名著中所传递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成长智慧。
★【新课标素质阅读】
丛书所选编目大都是与课本同步的名著,孩子爱看。书中的导读和思考题让孩子读有所思,读有所悟,满足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对人生的好奇与探索的需求,保留了名著特有的认识人生的特点。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过一切,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因此编者也希望家长多买书,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把你的感受分享给你的孩子,也鼓励孩子讲出他对名著的看法,只要我们有心,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孝?美 孝?美
当我们呱呱坠地,我们就享受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当我们长大离开父母,父母仍然牵挂着我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像一根长长的线,一端系在父母那一端,一边系在儿女这一端。这根线永远不会断,因为那是用爱心与孝心连接起来的。从古到今,有多少感天动地的孝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孝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是发自人的本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夫fū孝xiào,德dé之zhī本běn也yě,教jiào之zhī所suǒ由yóu生shēnɡ也yě。
——《孝经?开明宗义章第一》
【译文】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从这里生出的。
【释要】
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在这儿,你会问了,德行是什么呀?德行的含义是非常广的,比如孝敬老人、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团结同学、邻里和睦、为人礼貌、诚实守信等等,这都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德行。但是,所有这些德行中,最重要的是——孝。懂得孝,知道孝,奉行孝,才能谈得上别的美德。
【事典】
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一个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生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上了好几道锁。女儿厌恶这种枯燥的乡村生活,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
某天清晨,女儿趁母亲还在熟睡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可惜这个世界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沼中,这时她才知道自己错了。
10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láng bèi,传说狈这种兽前腿短后腿长,走路时前腿必须搭在狼身上,否则就难以行走。狼狈形容困顿,窘迫)的身躯,回到了那个小村庄。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无人应答。女儿扭开门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的模样令人心疼。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女儿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突然好奇地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10年来门从没锁过。”
王wánɡ裒póu哀āi父fù之zhī死sǐ,门mén人rén因yīn废fèi《蓼lù莪é》诗shī。
——《幼学琼林?疾病死丧篇》
【译文】
王裒悲悼死去的父亲,每当他读到《蓼莪》这首诗时,都会痛哭不止,他的学生们就不再读这首诗了。
【释要】
父母之恩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即使他们离我们而去,我们也要怀念他们,追忆他们的养育之恩,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做个好人,多做好事,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对父母的孝敬是不能用时间、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如果不能及时行孝,就会留下终身的遗憾。希望趁着我们的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孝养,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痛思亲之不在。
【事典】
王裒闻雷泣墓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叫王裒(póu)的人,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王仪在朝中担任司马一职。一次,王仪率兵与敌作战,由于司马昭从中作梗,致使战败。司马昭借题发挥,召集文武大臣追究战败的责任。其他人都不敢说话,唯独王仪临危不惧,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大将军。”大家都知道大将军就是司马昭,所以司马昭非常生气,喝道:“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
父亲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每当读到《蓼莪》(lùé,出自《诗经?小雅》)这首诗时就痛苦不已,悲念父亲,他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如此痛苦,也不再读这首诗了。王裒对天发誓:“司马氏杀我父亲,我永远不做司马氏的臣民。”他在父亲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屋,常年在这里守墓。
自从父亲去世后,王裒对母亲更加孝顺了。除了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了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就日夜守候在窗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心情愉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段历程。母亲死后,王裒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王裒的母亲一直害怕雷声,一见电闪雷鸣,就吓得缩成一团,脸色苍白。
母亲生前,一有电闪,还不等雷声响起的时候,王裒就赶紧跑到母亲身边,用身体挡住母亲视线,用手捂住母亲的耳朵,不让母亲受到惊吓。在母亲死后,只要天空出现电闪雷鸣,他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飞奔到母亲的墓前,用身体护住坟墓,跪着哭诉道:“儿子王裒在此,母亲千万不要害怕!”
他还经常跑到墓前依靠着旁边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真是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啊!
孝xiào子zǐ之zhī至zhì,莫mò大dà乎hū尊zūn亲qīn。
——《孟子?万章上》
【译文】
孝子,最孝顺的事情是尊敬爱护双亲。
【释要】
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古代的帝王很重视孝道,他告诉自己的学生,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一个人只有懂得孝道,奉守孝道,尊重双亲,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要是大家都遵守孝道,我们的社会也就和睦了,人与人之间都友爱互助,我们的社会也就和谐了。
【事典】
舜的仁德
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他的父亲不明事理,也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在舜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继母没有妇德,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和继母就开始偏爱弟弟,他们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
但是舜对父母还是非常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的情况下,他仍然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竭尽全力来使这个家庭和睦。当他受到父母的指责时,心中所想的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更加细心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高兴。如果受到弟弟的无理刁难,他不仅包容,还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刻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心。乡邻看到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孝顺,都深为感动。
后来,经过努力,舜终于感化了父母和兄弟。他也因此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被当时的首领尧选为接班人。
当我们呱呱坠地,我们就享受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当我们长大离开父母,父母仍然牵挂着我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像一根长长的线,一端系在父母那一端,一边系在儿女这一端。这根线永远不会断,因为那是用爱心与孝心连接起来的。从古到今,有多少感天动地的孝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孝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是发自人的本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夫fū孝xiào,德dé之zhī本běn也yě,教jiào之zhī所suǒ由yóu生shēnɡ也yě。
——《孝经?开明宗义章第一》
【译文】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从这里生出的。
【释要】
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在这儿,你会问了,德行是什么呀?德行的含义是非常广的,比如孝敬老人、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团结同学、邻里和睦、为人礼貌、诚实守信等等,这都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德行。但是,所有这些德行中,最重要的是——孝。懂得孝,知道孝,奉行孝,才能谈得上别的美德。
【事典】
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一个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生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上了好几道锁。女儿厌恶这种枯燥的乡村生活,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
某天清晨,女儿趁母亲还在熟睡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可惜这个世界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沼中,这时她才知道自己错了。
10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láng bèi
,传说狈这种兽前腿短后腿长,走路时前腿必须搭在狼身上,否则就难以行走。狼狈形容困顿,窘迫)的身躯,回到了那个小村庄。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无人应答。女儿扭开门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的模样令人心疼。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女儿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突然好奇地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10年来门从没锁过。”
王wánɡ裒póu哀āi父fù之zhī死sǐ,门mén人rén因yīn废fèi《蓼lù莪é》诗shī。
——《幼学琼林?疾病死丧篇》
【译文】
王裒悲悼死去的父亲,每当他读到《蓼莪》这首诗时,都会痛哭不止,他的学生们就不再读这首诗了。
【释要】
父母之恩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即使他们离我们而去,我们也要怀念他们,追忆他们的养育之恩,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做个好人,多做好事,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对父母的孝敬是不能用时间、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如果不能及时行孝,就会留下终身的遗憾。希望趁着我们的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孝养,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痛思亲之不在。
【事典】
王裒闻雷泣墓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叫王裒(póu)的人,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王仪在朝中担任司马一职。一次,王仪率兵与敌作战,由于司马昭从中作梗,致使战败。司马昭借题发挥,召集文武大臣追究战败的责任。其他人都不敢说话,唯独王仪临危不惧,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大将军。”大家都知道大将军就是司马昭,所以司马昭非常生气,喝道:“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
父亲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每当读到《蓼莪》(lù
é,出自《诗经?小雅》)这首诗时就痛苦不已,悲念父亲,他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如此痛苦,也不再读这首诗了。王裒对天发誓:“司马氏杀我父亲,我永远不做司马氏的臣民。”他在父亲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屋,常年在这里守墓。
自从父亲去世后,王裒对母亲更加孝顺了。除了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了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就日夜守候在窗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心情愉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段历程。母亲死后,王裒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王裒的母亲一直害怕雷声,一见电闪雷鸣,就吓得缩成一团,脸色苍白。
母亲生前,一有电闪,还不等雷声响起的时候,王裒就赶紧跑到母亲身边,用身体挡住母亲视线,用手捂住母亲的耳朵,不让母亲受到惊吓。在母亲死后,只要天空出现电闪雷鸣,他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飞奔到母亲的墓前,用身体护住坟墓,跪着哭诉道:“儿子王裒在此,母亲千万不要害怕!”
他还经常跑到墓前依靠着旁边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真是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啊!
孝xiào子zǐ之zhī至zhì,莫mò大dà乎hū尊zūn亲qīn。
——《孟子?万章上》
【译文】
孝子,最孝顺的事情是尊敬爱护双亲。
【释要】
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古代的帝王很重视孝道,他告诉自己的学生,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一个人只有懂得孝道,奉守孝道,尊重双亲,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要是大家都遵守孝道,我们的社会也就和睦了,人与人之间都友爱互助,我们的社会也就和谐了。
【事典】
舜的仁德
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他的父亲不明事理,也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在舜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继母没有妇德,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和继母就开始偏爱弟弟,他们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
但是舜对父母还是非常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的情况下,他仍然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竭尽全力来使这个家庭和睦。当他受到父母的指责时,心中所想的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更加细心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高兴。如果受到弟弟的无理刁难,他不仅包容,还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刻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心。乡邻看到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孝顺,都深为感动。
后来,经过努力,舜终于感化了父母和兄弟。他也因此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被当时的首领尧选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