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书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教益:第一,民主、均富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理想,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可能这始终是一种探索,而没有终点。第二天,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之时,一定要防止贫富过度分化,因为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第三,只有爱才是一种建设的力量,爱心创造一切,仇恨毁灭一切。小说中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才奋不顾身地投入群众运动,渐渐地,她的有点自私的母爱扩展成对广大群众的同情和关爱,博爱是母亲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
我从小喜欢读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的书,十分佩服他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他基本上没有进过学校,靠自学掌握了阅读的本领,为了生存,他在俄罗斯大地到处流浪,出入社会底层,生活极不安定,经常濒临绝境,甚至开枪自杀,可后来竟能写出许多杰作,一举成名,不但影响全俄罗斯,而且其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名震欧洲,我真不知道他的完美的文字功夫和卓越的文学技巧是从何得来的。可能是源自19世纪辉煌灿烂的俄罗斯文学的熏陶和永不枯竭的俄罗斯民间文学艺术的浇灌。
19世纪是俄罗斯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时代,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就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但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写的人物都局限于社会上层,总离不了官吏、贵族、商人、知识分子之类。他们不了解社会下层,因而他们的作品中很难出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实下层人物,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写的是贵族的生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的是贵族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更不用提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了,这本书从标题看就知道写的是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从书名看似乎是写下层,但其主人公是两个陷入情网的小人物,其气质过分柔弱和空想,不能作为下层的代表。
下层人物也是人,他们和上层人物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下层人物的数目远远多于上层,他们的表现更能代表人类的普遍本质。忽略下层人物要求的文学作品只能供太太小姐们消闲时阅读,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国的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描写下层人物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水浒》,这本书之所以能长久流传,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平民百姓反抗压迫的要求,细致描写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出身人民下层,耳闻目睹都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的诉求,他长久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甚至跻身古典作家之列以后,他没有忘记他们,更不会背叛他们,他拿起生花的妙笔,细致地描述他们的苦痛。在他的书中,下层民众并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软弱无能、恶习不改的群体。他们之所以屈居下层,是由于许多与生俱来的原因,而非他们自身的罪过。他们也许比上层的男女更敏感,更爱憎分明,更有同情心,更勤奋劳动,他们将自己的爱与时间普遍施于受苦受难的大众,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谋利。
《母亲》这部小说的贯穿全篇的人物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生饱受丈夫的打骂和压迫,丈夫病死后,她在有作为的儿子的影响下,不断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由软弱变得坚强,积极投身劳苦群众的解放事业。而他的儿子巴维尔更是一个有觉悟的先进工人,走在各种斗争的前列,为争取劳苦大众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维尔和母亲是千百万奋起斗争的劳工的榜样。
……
☆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等几部作品。